卷三十五
州郡一
○扬州 南徐州 徐州 南兗州 兗州
唐尧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土,更制九州,冀州尧都,土界广远,济、 河为兗州,海、岱为青州,海、岱及淮为徐州,淮、海为扬州,荆及衡

为荆州, 荆、河为豫州,华

、黑⽔为梁州,黑⽔、西河为雍州。自虞至殷,无所改变。周 氏既有天下,以徐并青,以梁并雍,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汉初又立徐、梁二州。 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

趾,北置朔方,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为十 三州,而司隶部三辅、三河诸郡。东京无复朔方,改

趾曰

州,凡十二州;司隶 所部如故。及三国鼎歭,吴得扬、荆、

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犹得九焉。吴又分

为广。魏末平蜀,又分益为梁。晋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统,凡十有六州。后又 分凉、雍为秦,分荆、扬为江,分益为宁,分幽为平,而为二十矣。
自夷狄

华,司、冀、雍、凉、青、并、兗、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 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江左又分荆为湘,或离或合,凡有扬、荆、湘、江、 梁、益、

、广,其徐州则有过半,豫州唯得谯城而已。及至宋世,分扬州为南徐, 徐州为南兗,扬州之江西悉属豫州;分荆为雍,分荆、湘为郢,分荆为司,分广为 越,分青为冀,分梁为南北秦。太宗初,索虏南侵,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 并皆不守;自淮以北,化成虏庭。于是于钟离置徐州,淮

为北兗,而青、冀二州 治赣榆之县。今志大较以大明八年为正,其后分派,随事记列。內史、侯、相,则 以升明末为定焉。
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 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今以班固马彪二 志、太康元康定户、王隐《地道》、晋世《起居》、《永初郡国》、何徐《州郡》 及地理杂书,互相考覆。且三国无志,事出帝纪,虽立郡时见,而置县不书。今唯 以《续汉郡国》校《太康地志》,参伍异同,用相征验。自汉至宋,郡县无移改者, 则注云“汉旧”,其有回徙,随源甄别。若唯云“某无”者,则此前皆有也。若不 注置立,史阙也。
扬州刺史,前汉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后汉治历

,魏、晋治寿舂,晋平 吴治建业。成帝咸康四年,侨立魏郡(别见),肥乡(别见)、元城(汉旧县,晋 属

平)二县,后省元城。又侨立广川郡(别见),领广川一县,宋初省为县,隶 魏郡。江左又立⾼

(别见)、堂邑二郡(别见),⾼

领北新城(别见)、博陆 (博陆县,霍光所封,而二汉无,晋属⾼

。)二县。堂邑,领堂邑一县,后省堂 邑并⾼

,又省⾼

并魏郡,并隶扬州,寄治京邑。文帝元嘉十一年省,以其民并 建康。孝建元年,分扬州之会稽、东

、新安、永嘉、临海五郡为东扬州。大明三 年罢州,以其地为王畿,以南台侍御史部诸郡,如从事之部传焉,而东扬州直云扬 州。八年,罢王畿,复立扬州,扬州还为东扬州。前废帝永光元年,省东扬州并扬 州。顺帝升明三年,改扬州刺史曰牧。领郡十,领县八十。户一十四万三千二百九 十六,口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五。
丹

尹,秦鄣郡,治今吴兴之故鄣县。汉初属吴国,吴王濞反败,属江都国。 武帝元封二年,为丹

郡,治今宣城之宛陵县。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

为宣城郡, 治宛陵,而丹

移治建业。元帝太兴元年,改为尹。领县八,户四万一千一十,口 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一。
建康令,本秣陵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置县,孙权改秣陵为建业。晋武帝平吴, 还为秣陵。太康三年,分秣陵之⽔北为建业。愍帝即位,避帝讳,改为建康。
秣陵令,其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本治去京邑六十里,今故治村是也。晋安 帝义熙九年,移治京邑,在斗场。恭帝元熙元年,省扬州府

防参军,县移治其处。
丹杨令,汉旧县。
江宁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分秣陵立临江县。二年,更名。
永世令,吴分溧

为永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惠帝世,度属义兴,寻复 旧。义兴又有平陵县,董览《吴地志》云:“晋分永世。”《太康》、《永宁地志》 并无,疑是江左立。文帝元嘉九年,以并永世、溧

二县。
溧

令,汉旧县。吴省为屯田。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湖

令,汉旧县。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句容令,汉旧县。
会稽太守,秦立,治吴。汉顺帝永建四年,分会稽为吴郡,会稽移治山

。领 县十,户五万二千二百二十八,口三十四万八千一十四。去京都⽔一千三百五十五, 陆同。
山

令,汉旧县。
永兴令,汉旧余暨县,吴更名。
上虞令,汉旧县。
余姚令,汉旧县。
剡令,汉旧县。
诸暨令,汉旧县。
始宁令,何承天志,汉末分上虞立。贺《续会稽记》云:“顺帝永建四年,分 上虞南乡立。”《续汉志》无。《晋太康三年地志》有。
句章令,汉旧县。
鄮令,汉旧县。
鄞令,汉旧县。
吴郡太守,分会稽立。孝武大明七年,度属南徐。八年,复旧。领县十二,户 五万四百八十八,口四十二万四千八百一十二。去京都⽔六百七十,陆五百二十。
吴令,汉旧县。
娄令,汉旧县。
嘉兴令,此地本名长⽔,秦改曰由拳。吴孙权⻩龙四年,由拳县生嘉禾,改曰 禾兴。孙皓⽗名和,又改名曰嘉兴。
海虞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分吴县之虞乡立。
海盐令,汉旧县。《吴记》云:“本名武原乡,秦以为海盐县。”
盐官令,汉旧县。《吴记》云:“盐官本属嘉兴,吴立为海昌都尉治,此后改 为县。”非也。
钱唐令,汉旧县。
富

令,汉旧县。本曰富舂。孙权⻩武四年,以为东安郡;七年,省。晋简文 郑太后讳“舂”,孝武改曰富

。
新城令,浙江西南名为桐溪,吴立为新城县,后并桐庐。《晋太康地志》无。 张

云:“晋末立。”疑是太康末立,寻复省也。晋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建德令,吴分富舂立。
桐庐令,吴分富舂立。
寿昌令,吴分富舂立。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兴太守,孙皓宝鼎元年,分吴、丹

立。领县十,户四万九千六百九,口三 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三。去京都⽔九百五十,陆五百七十。
乌程令,汉旧县,先属吴。
东迁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后废帝元徽四年,更名东安。顺帝升明 元年复旧。
武康令,吴分乌程、余杭立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长城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乌程立。
原乡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故鄣令,汉旧县,先属丹

。
安吉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
余杭令,汉旧县,先属吴。
临安令,吴分余杭为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于潜令,汉旧县,先属丹

。
淮南太守,秦立为九江郡,兼得庐江豫章。汉⾼帝四年,更名淮南国,分立豫 章郡,文帝又分为庐江郡。武帝元狩元年,复为九江郡,治寿舂县。后汉徙治

陵 县。魏复曰淮南,徙治寿舂。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历

(别见)、当涂、逡道诸 县,二年,复立钟离县(别见),并二汉旧县也。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间 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 复立焉。其后中原

,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度。成帝初,苏峻、祖约为

于江 淮,胡寇又大至,民南度江者转多,乃于江南侨立淮南郡及诸县。晋末,遂割丹

之于湖县为淮南境。宋孝武大明六年,以淮南郡并宣城,宣城郡徙治于湖。八年, 复立淮南郡,属南豫州。明帝泰始三年,还属扬州。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六十二, 口二万五千八百四十。去京都⽔一百七十,陆一百四十。
于湖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杨县立,本吴督农校尉治。
当涂令,晋成帝世,与逡道俱立为侨县,晋末分于湖为境。
繁昌令,汉旧名,本属颍川。魏分颍川为襄城,又属焉。晋

,省襄城郡,以 此县属淮南,割于湖为境。
襄垣令,其地本芜湖。芜湖县,汉旧县。至于晋末,立襄垣县,属上

。上

民南过江,立侨郡县,寄治芜湖,后省上

郡为县,属淮南。文帝元嘉九年,省上

县并襄垣。
定陵令,汉旧名,本属襄城,后割芜湖为境。
逡道令,汉作逡遒,晋作逡道,后分芜湖为境。
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丹

立。领县十,户一万一百二十,口四万七 千九百九十二。去京都⽔五百八十,陆五百。
宛陵令,汉旧县。
广德令,何志云:“汉旧县。”《二汉志》并无,疑是吴所立。
怀安令,吴立。
宁国令,吴立。
宣城令,汉旧县。
安吴令,吴立。
泾令,汉旧县。
临城令,吴立。
广

令,汉旧县曰陵

,子明得仙于此县山,故以为名。晋成帝杜皇后讳“陵”, 咸康四年更名。
石城令,汉旧县。
东

太守,本会稽西部都尉,吴孙皓宝鼎元年立。领县九,户一万六千二十二, 口一十万七千九百六十五。去京都⽔一千七百,陆同。
长山令,汉献帝初平二年,分乌伤立。
太末令,汉旧县。
乌伤令。
永康令,⾚乌八年,分乌伤上浦立。
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
定

令,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信安立。
遂昌令,孙权⾚乌二年,分太末立曰平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临海太守,本会稽东部都尉。前汉都尉治鄞,后汉分会稽为吴郡,疑是都尉徙 治章安也。孙亮太平二年立。领县五,户三千九百六十一,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 去京都⽔二千一十九,陆同。
章安令,《续汉志》:“故治,闽中地,光武更名。”《晋太康记》:“本鄞 县南之回浦乡,汉章帝章和中立。”未详孰是。
临海令,吴分章安立。
始丰令,吴立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宁海令,何志,汉旧县。按《二汉志》、《晋太康地志》无。
乐安令,晋康帝分始丰立。
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领县五,户六千二百五十,口三万六 千六百八十。去京都⽔二千八百,陆二千六百四十。
永宁令,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章安东瓯乡立,或云顺帝永和三年立。
安固令,吴立曰罗

,孙皓改曰安

;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松

令,吴立。
乐成令,晋孝武宁康三年,分永宁立。
横

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藇船屯为始

,仍复更名。
新安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分丹

立曰新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领县五,户一万二千五十八,口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一。去京都⽔一千八百六十,陆 一千八百。
始新令,孙权分歙立。
遂安令,孙权分歙为新定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
歙令,汉旧县。
海宁令,孙权分歙为休

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分歙置诸县之始,又分置 黎

,大明八年,省并海宁。
黟令,汉旧县。
南徐州刺史,晋永嘉大

,幽、冀、青、并、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 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 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徐、兗二州或治江北, 江北又侨立幽、冀、青、并四州。安帝义熙七年,始分淮北为北徐,淮南犹为徐州。 后又以幽、冀合徐,青、并合兗。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 文帝元嘉八年,更以江北为南兗州,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割扬州之晋陵、兗州 之九郡侨在江南者属焉,故南徐州备有徐、兗、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 《永初二年郡国志》又有南沛、南下邳、广平、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

八 郡。南沛、广陵、海陵、山

、盱眙、钟离割属南兗,南下邳并南彭城,广平并南 泰山。今领郡十七,县六十三,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万六百四十。去 京都⽔二百四十,陆二百。
南东海太守(东海郡别见),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为东海郡,立郯、 朐、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等三县 亦寄治于京。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郯、利城并为 实土。《永初郡国》有襄贲(别见)、祝其、厚丘(并汉旧名)、西隰(何江左立) 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省厚丘并襄贲。何、徐无厚丘,余与《永初郡国》同。其 襄贲、祝其、西隰,是徐志后所省也。领县六,户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万三千六 百五十八。
郯令,汉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岘西为境。
丹徒令,本属晋陵,古名硃方,后名⾕

,秦改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曰 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复曰丹徒。
武进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立。
毗陵令,宋孝武大明末,度属此。
朐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孝武世,分郯西界为土。
利城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文帝世,与郡俱为实土。
南琅

太守(琅

郡别见),晋

,琅

国人随元帝过江千余户,太兴三年, 立怀德县。丹杨虽有琅

相而无此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郡,镇江乘之蒲洲金 城上,求割丹

之江乘县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临沂县。《永初郡国》有

都(前 汉属城

,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

。)、费、即丘(并别见)三县,并割临 沂及建康为土。费县治宮城之北。元嘉八年,省即丘并

都。十五年,省费并建康、 临沂。孝武大明五年,省

都并临沂。今领县二,户二千七百八十九,口一万八千 六百九十七。去州⽔二百,陆一百;去京都⽔一百六十。
临沂令,汉旧名。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琅

。
江乘令,汉旧县。本属丹

,吴省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 立以为毗陵郡,治丹徒,后复还毗陵。东海王越世子名毗,而东海国故食毗陵。永 嘉五年,帝改为晋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兴初,郡及丹徒县悉治京口,郗鉴复 徙还丹徒。安帝义熙九年,复还晋陵。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属南徐。领县 六,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万一百一十三。去州⽔一百七十五,陆同;去京 都⽔四百,陆同。
晋陵令,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
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立。
无锡令,汉旧县。吴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南沙令,本吴县司盐都尉署。吴时名沙中。吴平后,立暨

县割属之。晋成帝 咸康七年,罢盐署,立以为南沙县。
曲阿令,本名云

,秦始皇改曰曲阿。吴嘉禾三年,复曰云

。晋武帝太康二 年,复曰曲阿。
暨

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无锡、毗陵立。
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吴兴之

羡、丹

之永世立。永世寻还丹

。 本扬州,明帝泰始四年,度南徐。领县五,户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六,口八万九千五 百二十五。去州⽔四百,陆同;去京都⽔四百九十,陆同。

羡令,汉旧县。
临津令,故属

羡,立郡分立。
义乡令,故属长城、

羡,立郡分立。
国山令,故属

羡,立郡分立。
绥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广德、吴兴之故鄣、长城及

羡、义乡五县 立。
南兰陵太守(兰陵郡别见),领县二,户一千五百九十三,口一万六百三十四。
兰陵令。(别见)
承令(别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乡县并承。《永初郡国》、何、徐并无 合乡县。
南东莞太守(东莞郡别见),《永初郡国》又有盖县(别见)。领县三,户一 千四百二十四,口九千八百五十四。
莒令。(别见)
东莞令(别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盖县并此。
姑幕令,汉旧名。
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并东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复分临淮之 故地为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复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郡,治盱眙。江左侨立。 《永初郡国》又有盱眙县,何、徐无。领县七,户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万二千八 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广陵。


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凌令,前汉属泗⽔,后汉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属广陵。
淮浦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广陵。
淮

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广陵。
东

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晋太康地志》属临淮。
长乐令,本长乐郡(别见),并合为县。
淮陵太守,本淮陵县,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属临淮,惠帝永宁元年, 以为淮陵国。《永初郡国》又有下相(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 属临淮。)、广

(广

,汉⾼立为燕国,昭帝更名。光武省并上⾕,和帝永元八 年复立。魏、晋复为燕国。前汉广

县,后汉无,晋复有此也。)二县。今领县三, 户一千九百五,口一万六百三十。
司吾令,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临淮。后废帝元徽五年 五月,改名桐梧,顺帝升明元年复旧。
徐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属临淮。

乐令,汉旧名,本属辽西。文帝元嘉十三年,以下相并

乐。
南彭城太守(彭城郡别见),江左侨立。晋明帝又立南下邳郡,成帝又立南沛 郡。文帝元嘉中,分南沛为北沛,属南兗,而南沛犹属南徐。孝武大明四年,以二 郡并并南彭城。领县十二,户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八,口六万八千一百六十三。
吕令。(别见)
武原令,汉旧名。
傅

令,汉旧名。
蕃令(别见),义旗初,免军户立遂诚县。武帝永初元年,改从旧名。
薛令(别见),义旗初,免军户为建熙县。永初元年,改从旧名。
开

令,前汉属东海,章帝建初五年属琅

。晋侨立,犹属琅

,安帝度属彭 城。
杼秋令,汉旧名。
洨令,前汉属梁,后汉、晋属沛。
下邳令(别见),本属南下邳。
北凌令,本属南下邳,二汉无,《晋太康地志》属下邳。本名凌,而广陵郡旧 有凌县,晋武帝太康二年,以下邳之凌县非旧土而同名,改为北凌。
僮令(别见),本属南下邳。南下邳有良城县(别见),文帝元嘉十二年并僮。
南清河太守(清河郡别见),领县四,户一千八百四十九,口七千四百四。
清河令。(别见)
东武城令。(别见)
绎幕令。(别见)
贝丘令。(别见)
南⾼平太守(⾼平郡别见),《永初郡国》又有钜野、昌邑二县(并汉旧名)。 今领县三,户一千七百一十八,口九千七百三十一。
金乡令。(别见)
湖陆令,前汉曰湖陵,汉章帝更名。
⾼平令(别见)。文帝元嘉十八年,以钜野并⾼平。
南平昌太守(平昌郡别见),领县四,户二千一百七十八,口一万一千七百四 十一。
安丘令。(别见)
新乐令,二汉无,魏分平原为乐陵郡,属冀州,而新乐县属焉。晋江左立乐陵 郡及诸县,后省,以新乐县属此。
东武令。(别见)
⾼密令(别见),江左立⾼密国,后为南⾼密郡。文帝元嘉十八年,省为⾼密 县,属此。
南济

太守,二汉、晋属兗州,前汉初属梁国,景帝中六年,别为济

国,宣 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国,后还曰济

。《永初郡国》又有句

、定陶二县(并汉 旧名)今领县四,户一千六百五十五,口八千一百九十三。
城武令。(别见)
冤句令,汉旧名。
单⽗令,前汉属山

。
城

令,汉旧名。
南濮

太守,本东郡,属兗州。晋武帝咸宁二年,以封子允,以东不可为国名, 东郡有濮

县,故曰濮

国。濮

,汉旧名也,允改封淮南,还曰东郡。赵王伦篡 位,废太孙臧为濮

王,王寻废,郡名遂不改。《永初郡国》又有鄄城县。(二汉 属济

,《晋太康地志》属濮

也。)今领县二,户二千二十六,口八千二百三十 九。
廪丘令,前汉及《晋太康地志》有廪丘县,后汉无。文帝元嘉十二年,以鄄城 并廪丘。
榆次令,汉旧名,至晋属太原。
南泰山太守(泰山郡别见),《永初郡国》有广平(汉武帝征和二年,立为平 ⼲国。宣帝五凤二年,改为广平。光武建武十三年,省并钜鹿。魏分钜鹿、魏郡复 为广平。江左侨立郡,晋成帝咸康四年省,后又立。),寄治丹徒,领广平、易

(易

,二汉属赵,《晋太康地志》属广平。)、曲周(前汉属广平,作曲周。后 汉属钜鹿。《晋太康地志》属广平,作曲梁。)三县。文帝元嘉十八年,省广平郡 为广平县,属南泰山。今领县三,户二千四百九十九,口一万三千六百。
南城令。(别见)
武

令。(别见)
广平令,前汉属广平,后汉属钜鹿,《太康地志》属广平。
济

太守,晋惠分陈留为济

国。领县二,户一千二百三十二,口八千一百九 十二。
考城令,前汉曰甾,属梁国,章帝更名,属陈留。《太康地志》无。
鄄城令。(别见)
南鲁郡太守(鲁郡别见),又有樊县。(前汉属东平,后汉、《晋太康地志》 属任城也。)今领县二,户一千二百一十一,口六千八百一十八。
鲁令。(别见)
西安令,汉旧名,本属齐郡。齐郡过江侨立,后省,以西安配此。文帝元嘉十 八年,以樊并西安。《永初郡国》无西安县。
徐州刺史,后汉治东海郯县,魏、晋、宋治彭城。明帝世,淮北没寇,侨立徐 州,治钟离。泰豫元年,移治东海朐。后废帝元徽元年,分南兗州之钟离、豫州之 马头,又分秦郡之顿丘、梁郡之⾕

、历

之酂,立新昌郡,置徐州,还治钟离。 今先列徐州旧郡于前,以新割系。旧领郡十二,县三十四。户二万三千四百八十五, 口十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七。今领郡三,县九。彭城去京都⽔一千三百六十,陆一千。
彭城太守,汉⾼立为楚国,宣帝地节元年,改为彭城郡;⻩龙元年,又为楚国; 章帝还为彭城。领县五,户八千六百二十七,口四万一千二百三十一。
彭城令,汉县。
吕令,汉旧县。
蕃令,汉旧县,属鲁。晋惠帝元康中度。蕃音⽪;汉末太傅陈蕃子逸为鲁相, 改音。
薛令,汉旧县,属鲁。晋惠帝元康中度。
留令,汉旧县。
沛郡太守,秦泗⽔郡,汉⾼更名。旧属豫州,江左改配。领县三,户五千二百 九,口二万五千一百七十。去州陆六十;去京都一千。
萧令,汉旧县。
相令,汉旧县。
沛令,汉旧县。
下邳太守,前汉本临淮郡,武帝立,明帝改为下邳。晋武帝分下邳之淮南为临 淮,而下邳如故。领县三;户三千九十九,口一万六千八十八。去州⽔二百,陆一 百八十;去京都⽔一千一百六十,陆八百。
下邳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
良成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
僮令,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下邳。
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东海立。领县三,户三千一百六十四,口一万 四千五百九十七。去州陆二百;去京都⽔一千六百,陆一千三百。
昌虑令,汉旧县。
承令,汉旧县。
合乡令,汉旧县。
东海太守,秦郯郡,汉⾼更名。明帝失淮北,侨立青州于赣榆县。泰始七年, 又立东海县属东海郡,又割赣检置郁县,立西海郡,并隶侨青州。领县二,户二千 四百一十一,口一万三千九百四十一。去州⽔一千,陆八百;去京都⽔一千,陆六 百七十。
襄贲令,汉旧县。
赣榆令,前汉属琅

,后汉属东海。魏省,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东莞太守,晋武帝泰始元年,分琅

立。咸宁三年,复以合琅

,太康十年复 立。领县三,户八百八十七;口七千三百二十。去州陆七百。去京都⽔二千,陆一 千四百。
莒令,前汉属城

,后汉属琅

。孝武大明五年改为长。
诸令,前汉属城

,后汉属琅

,《晋太康地志》属城

。
东莞令,汉旧县。
东安太守,东安故县名,前汉属城

,后汉属琅

,《晋太康地志》属东莞, 晋惠帝分东莞立。领县三,户一千二百八十五,口一万七百五十五。去州陆七百; 去京都陆一千三百。
盖令,前汉属琅

,后汉属太山,《晋太康地志》属乐安。孝武大明五年改为 长。
新泰令,魏立,属泰山。
发⼲令,汉旧名,属东郡。《太康地志》无,江左来配。
琅

太守,秦立。领县二,户一千八百一十八,口八千二百四十三。去州陆四 百;去京都⽔一千五百,陆一千一百。
费令,前汉属东海,后汉属泰山,《晋太康地志》属琅

。
即丘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

。
淮

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领县四,户二千八百五十五,口一万五千三 百六十三。去州⽔六百,陆五百;去京都⽔七百,陆五百五十。
角城令,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
晋宁令,故属济岷,流寓来配。
宿预令,晋安帝立。
上

令,本流寓郡,并省来配。

平太守,

平本县名,属东郡。魏分东郡及魏郡为

平郡。故属司州,流寓 来配。《永初郡国》又有廪丘县(别置)。今领县三,户一千七百二十五,口一万 三千三百三十。
馆陶令,汉旧名。

平令,汉旧名。
濮

令,本流寓郡,并省来配。
济

太守,汉景帝立,属兗州。流寓徐土,因割地为境。领县三,户二千三百 五,口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八。
睢陵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孝武大明元年度。
定陶令,汉旧名。孝武大明五年改为长。
顿丘令,属顿丘,流寓割配。
北济

太守,孝武孝建元年升立。领县三,户九百二十七,口三千八百十。
城武令,前汉属山

,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济

。
丰令,汉旧名,属沛。孝武大明元年复立。
离狐令,前汉属东郡,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济

。
钟离太守,本属南兗州,晋安帝分立。案汉九江郡、晋淮南郡有钟离县,即此 地也。领县三,户三千二百七十二,口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去京都陆六百二十, ⽔一千三十。
燕县令(别见),故属东燕。流寓因配。
朝歌令,本属河內,晋武帝分河內为汲,又属焉。流寓因配。
乐平令,前汉曰清,属东郡,章帝更名,《晋太康地志》无。流寓因配。
马头太守,属南豫州,故淮南当涂县地,晋安帝立,因山形立名。领县三,户 一千三百三十二,口一万二千三百一十。去京都⽔一千七百五十,陆六百七十。
虞县令,汉旧名,属梁郡。流寓因配。
零县令,晋安帝立。
济

令,故属济

。流寓因配。
新昌太守,后废帝元徽元年立。
顿丘令,二汉属东郡,魏属

平;晋武帝泰始二年,分淮

置顿丘郡,顿丘县 又属焉。江左流寓立,属秦。先有沛县,元嘉八年并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度属此。
⾕

令,前汉无,后汉、晋属梁。《永初郡国》、何、徐志并属南梁。后废帝 元徽元年度。
酂令,汉属沛,晋属谯。文帝元嘉八年,自南谯度属历

,后废帝元徽元年度 属此。
南兗州刺史,中原

,北州流民多南渡,晋成帝立南兗州,寄治京口。时又立 南青州及并州,武帝永初元年,省并并南兗。文帝元嘉八年,始割江淮间为境,治 广陵。《永初郡国》领十四郡。南⾼平、南平昌、南济

、南濮

、南泰山、济

、 南鲁山郡,今并属徐州。又有东燕郡,江左分濮

所立也,领燕县(前汉曰南燕, 后汉曰燕,并属东郡。《太康地志》属濮

。)、⽩马、平昌、考城凡四县。文帝 元嘉十八年,省考城并燕。十九年,省东燕郡为东燕县,属南濮

,后又省东燕郡。 南东平郡领范、蛇丘、历城凡三县。⾼密郡领淳于、黔陬、营陵、夷安凡四县。南 齐郡领安西、临菑凡二县。南平原郡领平原、⾼唐、茌平(并别见)凡三县。济岷 郡(江左立),领营城、晋宁(江左立)凡二县。雁门郡(汉旧郡)领楼烦(别见)、

馆(前汉作“观”,后汉、晋作“馆”也。)、广武(前汉属太原,后汉、《晋 太康地志》属雁门也。)、崞、马邑(并汉旧名)凡五县。凡七郡,二十三县,并 省属南徐州。诸侨郡县何志又有钟离、雁门、平原、东平、北沛五郡。钟离今属徐 州。雁门领楼烦、

馆、广武三县。平原领茌平、临菑、营城、平原四县。东平领 范、朝

、历城三县。北沛领符离、萧、相、沛四县。(符离,汉旧县。余并别见。) 凡十四县。《起居注》,元嘉十一年,以南兗州东平之平陆并范,寿张并朝

,平 原之济岷、晋宁并营城(先是,省济岷郡为县。),⾼唐并茌平。按此五县,元嘉 十一年所省,则平陆、寿张疑在《永初郡国志》,而无此二县,未详。徐志有南东 平郡,领范、朝

、历城、楼烦、

观、广武、茌平、营城、临菑、平原十县,则 是雁门、平原并东平也。孝武大明五年,以东平并广陵。宋又侨立新平、北淮

、 北济

、北下邳、东莞五郡。元嘉二十八年,南兗州徙治盱眙。三十年,省南兗州 并南徐,其后复立,还治广陵。徐志领郡九,县三十九,户三万一千一百一十五, 口十五万九千三百六十二。宋末领郡十一,县四十四。去京都⽔二百五十,陆一百 八十。
广陵太守,汉⾼六年立,属荆国,十一年,更属吴;景帝四年,更名江都国; 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广陵。旧属徐州。晋武帝太康三年,治淮

故城,后又治


(


别见)。江左治广陵。《永初郡国》又有舆(前汉属临淮,后汉省临淮属广 陵,文帝元嘉十三年并江都也。)、肥如、潞、真定、新市五县。(并二汉旧名。 肥如属辽西,潞属上

,真定前汉属真定,后汉省真定属常山,晋亦属常山。新市 二汉、晋属中山。《永初郡国》云四县本属辽西,则是晋末辽西侨郡省并广陵也。 何有肥如、新市,徐与今同也。)今领县四,户七千七百四十四,口四万五千六百 一十三。
广陵令,汉旧县。
海陵令,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邮令,汉旧县。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
江都令,汉旧县。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六年复立。江左又省并舆县,元嘉十 三年复立,以并江都。
海陵太守,晋安帝分广陵立。《永初郡国》属徐州。领县六,户三千六百二十 六,口二万一千六百六十。去州⽔一百三十,陆同;去京都⽔三百九十,陆同。
建陵令,晋安帝立。
临江令,晋安帝立。
如皋令,晋安帝立。
宁海令,晋安帝立。
蒲涛令,晋安帝立。
临泽令,明帝泰豫元年立。
山

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分广陵立。案汉景帝分梁为山

,非此郡也。 《永初郡国》属徐州。领县四,户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万二千四百七十。去州⽔ 三百,陆同;去京都⽔五百,陆同。
山

令,


县境,地名山

,与郡俱立。
盐城令,旧曰盐渎,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 年复立。晋安帝更名。
东城令,晋安帝立。
左乡令,晋安帝立。
盱眙太守,盱眙本县名,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属临淮,晋安帝分立。 领县五,户一千五百一十八,口六千八百二十五。去州⽔四百九十,陆二百九;去 京都⽔七百,陆五百。
考城令。(别见)

城令,晋安帝立。
直渎令,晋安帝立。
信都令,信都虽汉旧名,其地非也。地在河北,宋末立。
睢陵令,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邳,《晋太康地志》无。宋末立。
秦郡太守,晋武帝分扶风为秦国,中原

,其民南流,寄居堂邑。堂邑本为县, 前汉属临淮,后汉属广陵,晋又属临淮。晋惠帝永兴元年,分临淮淮陵立堂邑郡, 安帝改堂邑为秦郡。《永初郡国》属豫州,元嘉八年度南兗。《永初郡国》又领临 涂(晋、宋立)、平丘(汉旧,属陈留,《晋太康地志》无。)、外⻩(汉旧名, 属陈留。)、沛、雍丘、浚仪、顿丘(别见)凡七县。何无雍丘、外⻩、平丘、沛, 徐又无浚仪。元嘉八年,以沛并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割顿丘属新昌。领县四, 户三千三百三十三,口一万五千二百九十六。去州⽔二百四十一,陆一百八十;去 京都⽔一百五十,陆一百四十。
秦令,本属秦国,流寓立。文帝元嘉八年,以临涂并秦,以外⻩并浚仪。孝武 孝建元年,以浚仪并秦。
义成令,江左立。
尉氏令,汉旧名,属陈留。文帝元嘉八年,以平丘并尉氏。
怀德令,孝武大明五年立。又以历

之乌江,并此为二县,立临江郡。前废帝 永光元年,省临江郡。怀德即住郡治,乌江还本也。
南沛太守(沛郡别见),何志云,北沛新立;徐云南沛。《永初郡国》又有符 离、洨(并别见)、竹邑(前汉曰竹。李奇曰,今邑也。后汉曰竹邑。至晋并属沛。) 杼秋(前汉属梁,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沛。)四县。杼秋治无锡,余并治广陵。 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北沛郡竹邑并杼秋,何、徐并无此二县,不详。《起居注》, 孝武大明五年,分广陵为沛郡,治肥如县。时无复肥如县,当是肥如故县处也。二 汉、《晋太康地志》并无肥如县。沛郡宜是大明五年以前省,其时又立也。今领县 三,户一千一百九,口一万二千九百七十。
萧县令。(别见)
相县令。(别见)
沛县令。(别见)
新平太守,明帝泰始七年立。
江

令。郡同立。
海安令。郡同立。
北淮

太守,宋末侨立。
晋宁令。(别见)
宿预令。(别见)
角城令。(别见)
北济

太守(济

郡别见),宋失淮北侨立。
广平令,前汉临淮有广平县,后汉以后无。
定陶令。(别见)

平令。(别见)
上

令。(别见)
冤句令。(别见)
馆陶令。(别见)
北下邳太守(下邳郡别见),宋失淮北侨立。
僮县令。(别见)
下邳令。(别见)
宁城令。(别见)
东莞太守(东莞郡别见),宋失淮北侨立。
莒县令。(别见)
诸县令。(别见)
东莞令。(别见)
柏人令,汉旧名,属赵国。宋失淮北侨立。
兗州刺史,后汉治山

昌邑,魏、晋治廪丘;武帝平河南,治滑台;文帝元嘉 十三年,治邹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省兗州,分郡属徐、冀州。三十年六月复 立,治瑕丘。(二汉山

有瑕丘县)。《永初郡国》有东郡、陈留、濮

三郡,而 无

平。东郡领⽩马(别见)、凉城(二汉东郡有聊城县,《晋太康地志》无,疑 此是。)、东燕(别见)三县。陈留郡领酸枣(汉旧县)、小⻩、雍丘、⽩马、襄 邑、尉氏六县。(郡县并别见。)濮

郡领濮

、廪丘(并别见)二县。宋末失淮 北,侨立兗州,寄治淮

(淮

别见)。兗州领郡六,县三十一,户二万九千三百 四十,口一十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
泰山太守,汉⾼立。《永初郡国》又有山茌(别见)、莱芜(汉旧名)、太原 (本郡,侨立此县)三县,而无钜平县。今领县八,户八千一百七十七,口四万五 千五百八十一。去州陆八百;去京都陆一千八百。
奉⾼令,汉旧县。
钜平令,汉旧县。
嬴令,汉旧县。
牟令,汉旧县。
南城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泰山。
武

令,汉旧县。
梁⽗令,汉旧县。
博令,汉旧县。
⾼平太守,故梁国,汉景帝中六年,分为山

国;武帝建元五年为郡;晋武帝 泰始元年更名。《永初郡国》及徐并又有任城县(前汉属东平,章帝元和元年,分 东平为任城,又属焉。晋亦属任城。江左省郡为县也。),后省。今领县六,户六 千三百五十八,口二万一千一百一十二。去州陆二百二十;去京都陆一千三百三十。 宋明帝泰始五年,侨立于淮南当涂县界,领⾼平、金乡二县。其年,又立睢陵县。
⾼平令,前汉名稿,章帝更名。
方与令,汉旧县。
金乡令,前汉无,后汉、晋有。
钜野令,汉旧县。
平

令,汉旧县。曰南平

。
亢⽗令,汉旧县。旧属任城。
鲁郡太守,秦薛郡,汉⾼后更名。本属徐州,光武改属豫州,江左属兗州。领 县六,户四千六百三十一,口二万八千三百七。去州陆三百五十;去京都陆一千一 百。
邹令,汉旧县。
汶

令,汉旧县。
鲁令,汉旧县。

平令,孝武大明元年立。
新

令,孝武大明中立。
卞令,明帝泰始二年立。
东平太守,汉景帝分梁为济东国,宣帝更名。领县五,户四千一百五十九,口 一万七千二百九十五。去州⽔五百,陆同;去京都⽔二千,陆一千四百。宋末又侨 立于淮

。
无盐令,汉旧县。
平陆令,汉旧县。
须昌令,前汉属东郡,后汉、《晋太康地志》属东平。
寿昌令,舂秋时曰良,前汉曰寿良,属东郡;光武改曰寿张,属东平。
范令,汉旧县。四县并治郡下。

平太守,魏分魏郡立。文帝元嘉中,流寓来属,后省,孝武大明元年复立。 领县五,户二千八百五十七,口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馆陶令,汉旧名,寄治无盐。
乐平令,魏立,属

平。后汉东郡有乐平,非也。寄治下平陆。
元城令,汉旧。寄治无盐。
平原令(别见),孝武大明中立。
顿丘令(别见),孝武大明中立。
济北太守,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立。《永初郡国》有临邑(二汉属东郡, 《晋太康地志》属济北。)、东阿(二汉属东郡,晋无。)二县,孝武大明元年省, 应在何志而无,未详。领县三,户三千一百五十八,口一万七千三。去州陆七百; 去京都⽔二千,陆一千五百。宋末又侨立于淮

。
蛇丘令,前汉属泰山,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济北。
卢令,前汉属泰山,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济北。
⾕城令,前汉无,后汉属东郡,《晋太康地志》属济北。
译文 ○扬州 南徐州 徐州 南兗州 兗州
唐尧之世,在国全设置十二牧,等到大禹平服了⽔患,又将十二牧改为九州。冀州是尧的首都所在地,范围辽阔,济⽔、⻩河一带为兖州,大海、泰山一带为青州,大海、泰山及淮河一带为徐州,淮河、大海一带为扬州,荆地及衡山以南一带为荆州,荆地与⻩河一带为豫州,华山以南及黑⽔一带为梁州,黑⽔、西河一带为雍州。从虞舜时代到殷商时期都没有什么改变。周氏得到天下之后,将徐州并⼊青州,将梁州并⼊雍州,又分出冀州的部分地区设置了幽州与并州。西汉初年又恢复徐、梁二州。漠武帝击退了胡、越,开拓边境,在南方设置了

趾,北方设置了朔方,改雍州为凉州,改梁州为益州,国全一共有十三州,而由司隶校尉掌管三辅、三河诸郡。东汉没有设朔方,改

趾为

州,一共十二州;司隶校尉所管辖的地区照旧。等到三国鼎立,吴国占得扬、荆、

三州,蜀国占得益州,魏国仍占九州。吴国又分出

州的部分地区设立广州。魏国末年平定蜀汉,又分益州的部分地区为梁州。晋武帝太康元年,天下统一,国全共有十六州。后来又分割凉州、雍州的部分地区设立秦州,分荆州、扬州的部分地区设立江州,分益州的部分地区设置宁州,分幽州的部分地区设平州,国全就共有二十州了。
自从夷狄扰

中原,司、冀、雍、凉、青、并、兗、豫、幽、平诸州都沦陷了,百姓逃难到南方,朝廷仍旧保留沦陷各州的建置,但管理的地区都已经不是旧有的土地了。束晋又分割荆州的部分地区设置湘州,有时分出,有时合并,一共领有扬、荆、湘、江、梁、益、

、广诸州,徐州则剩有大半,豫州仅仅剩下谯城了。到了宋朝,又分出扬州的部分地区建立南徐州,分出徐州为南兖州,扬州所属长江以西的地区都划归豫州,又分出荆州的一些地区为雍州,分割荆州、迩业的一些地区建旦幽,分割回业的部分地区建司州,分割广州的一些地区置越州,分割青州的一些地区置冀州,分出梁州的一些地区设置南秦州、北秦州。太宗初年,索虏南侵,青、冀、徐、兖及豫州淮西等地都不能保守,淮河以北.都被索虏占据。于是在钟离设置徐州,淮

置北兗,而青、冀二州的治所都在赣榆。现在的适部《地理志》的记载以大明八年时的状况为准,以后的分合情况,随事记载。內史、侯、相,则以升明末年为准。
地理区划的变化,它的详情已难于遍举,实在是由于名称突然改变,管辖的境土经常分割,常常是一郡或一县分割成四五郡、四五县,而分割出的四五郡县中又常常有分有合,千百次的改动使精于算法的人也算不清楚,寻求推究它的实际情况,是不易考究得精确周到的。现在以班固《汉书》、司马彪《续汉书》两部地志、太康与元尘年间核定的户口数、王隐的《地道》、晋代的《起居注》、《永初郡国志》、何、徐二人的《州郡志》及地理方面的杂书,互相考证覆核。而且三国时候无《州郡志》,州郡设置变动的情况,记在帝纪中,虽然常有关于立郡的记载,却不记录置县的情况。现在衹能用《续漠书郡国志》校《太康地志》,错综比较它们的同异,用来互相验证.⽩2龇至型塞,郡县设置没有改变过的,则注⽇“选旧”那些有迁徙变动的,则

据它的源头加以甄别。若衹说“某无”的,则是在此时之前都有设置。若不注设立情况和时间的,就是史书上没有记载。
扬州刺史,并望时前汉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其他各州与握业同。后汉时治所在历

,魏、晋治寿舂,晋平东吴以后治建业。成帝咸康四年,暂借地重置魏郡(另见)、领肥乡(另见)、元城汉代的旧县,晋时膈

平。二县,后来省并元城。又暂借地重置广川郡(另见)。领广川一县,宋初撤郡为县,隶属于魏郡。束晋时又设置⾼

(另见)、堂邑二郡(另见),⾼

领北新城(另见)、博陆(博陆县是霍光的封地,东汉、西汉时皆无,晋时属⾼

郡。)二县,堂邑郡,领堂邑一县,后来撤消堂邑,并⼊⾼

,又撤⾼

并⼊魏郡,都隶属于扬州,治所寄设在京城。文帝元嘉十一年撤魏郡,魏郡的百姓由建康管辖。孝建元年,又分出扬州的会稽、东

、新安、永嘉、临海五郡设束扬州。大明三年撤消扬州,将扬州地区作为首都直辖区,以南台侍御史管理原扬州所属各郡,就像原先州从事史巡察各郡一样,而将束扬州直接称为扬州.大明八年,撤消王畿的建置,恢复扬州,而将原先束扬州改称的扬州恢复为束扬州。前废帝永光元年,撤消束扬州,将它并⼊扬州。顺帝升明三年,改称扬州刺史为扬州牧。管领十郡,八十县。户十四万三千二百九十六,人口一百四十五万五千六百八十五。
丹

尹,秦代为鄣郡,治所在今吴兴的故鄣题。选初属是国,:主⽟刘边谋反失败,县改属江都国。武帝元封二年,称为丹

郡,治所在现在宣城的宛陵县。晋武帝人康二年,分割丹千的一部分为宣球郡,治所在洼堕,而将且垦幽的治所移到建业。元帝太兴元年,改为丹

尹。管领八县。户四万一千零一十,人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一。
建康令,本为秣陵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设置,孙权当政时将秣陵改为建业。晋武帝平吴国后,恢复为秣陵。太康三年,分割秣陵的⽔域以北为建业。愍帝即位后为了避愍帝的名讳,改称建康。
秣陵令,该地本名金陵,秦始皇改。治所离京城六十里,就是今天的故治邮。晋安帝羞毖九年,将治所移到京城,在斗场那个地方。恭帝元熙元年,精简扬州府

防参军,又将秣陵县的治所移到那裹。
丹杨令,是汉代的旧县。
江宁令,晋武帝太康元年,分割秣陵设立临江县。二年,改称江宁。
永世令,吴国分割溧

设置永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永世。惠帝时,一度归属义兴,不久又复旧。义兴又有平陵县,董览的《吴地志》说:“晋分永世。”《太康志》和《永宁地志》都没有这种记载,可能是东晋时设立的。文帝元嘉九年,将永世、溧

二县合并。
溧

令,汉代的旧县。吴国撤县改在那裹屯田。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溧

县。
湖

令,汉代的旧县。吴国撤县制改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湖

县。
句容令,汉代的旧县。
会稽太守,秦时设立,管理星地。汉顺帝永建四年,分割会稽为吴郡,会稽的治所移到山

。领十县。户五万二千二百二十八,人口三十四万八千零一十四。距离京都按⽔道算有一千三百五十五里,陆路的距离相同。
山

令,汉代的旧县。
永兴令,汉代的旧县余暨县,吴国时改称永兴。
上虞令,汉代的旧县。
余姚令,汉代的旧县。
剡令,汉代的旧县。
诸暨令,汉代的旧县。
始宁令,何丞⽟《地志》说是汉末分上虞地设立的。画返的《续会稽记》云:“顺帝永建四年,分割上虞的南乡设立。”《续汉志》上没有这种记载。《晋太康三年地志》上有这种记载。
句章令,汉代的旧县。
鄮令,汉代的旧县。
鄞令,汉代的旧县。
吴郡太守,分割会稽而设置。孝武大明七年,一度属南徐州,八年,恢复旧建制。领十二县。户五万零四百八十八,人VI四十二万四千八百一十二。距京都按⽔路计有六百七十里,陆路有五百二十里。
吴令,汉代的旧县。
娄令,汉代的旧县。
嘉兴令,该地本名长⽔,秦改称由拳。吴孙权⻩龙四年,由拳县产生嘉禾,改称禾兴。孙皓的⽗亲名和,又改称嘉兴。
海虞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分吴县的虞乡设立。
海盐令,汉代的旧县。《吴记》上说:“本名武原乡,秦代以该地置海盐县。”
盐官令,汉代的旧县。《吴记》上说:“盐官本来归属于嘉兴,束吴立为海昌都尉的治所,此后改马县。”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钱唐令,汉代的旧县。
富

令,汉代的旧县。本名富舂。孙权⻩武四年,以该地为东安郡,七年,撤销。晋简文帝郑太后名讳为“舂”, 孝武适时改称富

。
新城令,浙江的西南名桐溪,吴国立为新城县,后来并⼊桐庐。《晋太康地志》没有记载。強垒说:“晋末设立。”疑为太康末设立,不久又撤销了。晋成帝咸和九年又立。
建德令,东吴分割富舂县而设立。
桐庐令,东吴分割富舂县而设立。
寿昌令,东吴分割富舂县而设置新昌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为寿昌。
吴兴太守,孙皓宝鼎元年,分割吴郡、丹

郡而设置。领十县。户四万九⼲六百零九,人口三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三。距京都按⽔道计有九百五十里,陆路有五百七十里。
乌程令,汉代的旧县,原先属吴郡。
东迁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割乌程而设置。后废帝元徽四年,改名东安。顺帝升明元年恢复旧称。
武康令,东吴分割乌程、余杭设置永安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为武康。
长城令,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割乌程而设置。
原乡令,汉灵帝中⼲二年,分割故鄣而设置。
故鄣令,汉代旧县,原先属丹

郡。
安吉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割故鄣而设置。
余杭令,汉代旧县,原先属吴郡。
临安令,东吴分割余杭设置临⽔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临安。
于潜令,漠代旧县,原先属丹

郡。
淮南太守,秦代设置九江郡,包括庐江、豫章。汉⾼帝四年,改名淮南国,从中分出豫章郡,文帝又从中分出庐江郡。武帝元狩元年。恢复为九江郡,治所在寿舂县。后汉将治所移到

陵县。魏恢复称淮南,治所又移到寿舂。晋武壶主尘元年,又设置历厘、另见。当涂、逡道诸县,二年,又设置钟离县,另见。都是两汉时的旧县。三国时,江淮是战争之地,之间无人居住的地方各有数百里,上述各县都在江北淮南,那些地方都没有民户居住。东吴被平定后。百姓各自返回原先居住的地方,所以又恢复上述诸县的建制。后来中原地区大

,胡寇屡次南侵,淮南的百姓多南渡。盛童初,麸些、±巡在辽进作

,胡寇又大举南来,百姓南渡长江的更多,于是在辽亩暂借地重置进直塑及诸县,置末于是割旦厘的于湖县作为±陋的辖境。宋孝武帝去塱六年,以淮南郡并⼊宣越,宣继邓的治所迁到王塑。八年,恢复淮南郡,属于直鱼出。旦眯壶始三年,又仍旧属扬州。领六县。户五千三百六十二,人口二万五千八百四十。距京都按⽔路计有一百七十里,陆路有一百四十里。
于湖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丹杨县而设置,本来是东吴的督农校尉治所。
当涂令,晋成帝时,与逡道一起作为借地设置的侨县设置,晋末分割王溯的一部分作为辖境。
繁昌令,汉代旧名,原先属颖川。魏分割颖川设置襄城,仍属颖川。晋混

时撤销襄城郡,以繁昌县属淮南,分割于湖作为辖境。
襄垣令,该地本为芜湖,芜湖县,漠代旧县。到了晋末设置襄垣县,属于上

。上

百姓南渡过江,借地设置郡县,以旧芜湖地作治所,后来将上

郡改为县,属于淮南。文帝元嘉九年,撤上

县,将它并⼊襄垣。
定陵令,汉代旧名,本来属于襄城,后来分割芜湖为辖境。
逡道令,选伐称作逡遒,晋住称作逡道,后来分割芜湖为辖境。
宣城太守,晋武帝太康元年,分割丹

而设置。领十县。户一万零一百二十,人口四万七千九百九十二。距京都按⽔路计有五百八十里。陆路有五百里.
宛陵令,汉代的旧县。
广德令,何志《地志》说:“汉代的旧县。”《前后汉志》都未记载,疑是东吴所设置。
怀安令,东吴设置。
宁国令,东吴设置。
宣城令,漠代旧县。
安吴令,东吴设置。
泾令,汉代旧县。
临城令,东吴设置。
广

令,汉代的旧县称陵

,子明成仙于该县山中,所以用作县名。晋成帝杜皇后名讳中有“陵”字,咸康四年改名广

县。
石城令,汉代的旧县。
东

太守,原先是会稽丙部都尉,东吴孙皓宝鼎元年设置。领九县。户一万六千零二十二,人口十万七⼲九百六十五。距京都按⽔路计有一千七百里,陆路距离相同。
长山令,汉献帝初平二年,分割乌伤而设置。
太末令,汉代的旧县。
乌伤令。
永康令,⾚乌八年分割乌伤、上浦设置。
信安令,汉献帝初平三年,分割太末设置新安。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信安。
吴宁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割诸暨而设置。
丰安令,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割诸暨而设置。
定

令,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孙氏分割信安而设置。
遂昌令,孙权⾚乌二年,分割太末设置平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遂昌。
临海太守,原本是会擅束部都尉。并汉时都尉治所在鄞,后漠时分割会稽设置吴郡,都尉的治所可能移到童室了。孙亮太平二年时设置。领五县。户三千九百六十一,人El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六。距京都⽔路有二千零一十九里,陆路距离相同。
章安令,《续汉志》说:“旧冶县,地处闽生,光武帝时改名章安。”《晋太康记》则说:“原本是鄞县南部的浦乡县,汉章帝章和年间设置。”不知道谁说的对。
临海令,东吴分割章安而设置。
始丰令,东吴设置时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始丰。
宁海令,何承天《地志》说是汉代旧县。按《前后汉志》、《晋太康地志》都无记载。
乐安令,晋康帝分割始丰而设置。
永嘉太守,晋明帝太宁元年,分割临海而设置。领五县。户六千二百五十,人口三万六千六百八十。距京都⽔路有二⼲八百里,陆路有二千六百四十里。
永宁令,汉顺帝永建四年,分章安的东瓯乡而设置,又有人说是顺帝永和三年设置的。
安固令,东吴设置时名罗

,孙皓时改名安

。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安固。
松

令,东吴设置。
乐成令,晋孝武宁康三年,分割永宁而设置。
横

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横⻩船屯设置始

县,后来又改名横

县。
新安太守。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时分割丹

而设置新都,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新安。领五县。户一万二千零五十八,人口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一。距京都⽔路计有一千八百六十里,陆路一千八百里。
始新令,孙权时分割歙地而设置。
遂安令,孙权时分割歙地置新定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遂安。
歙令,汉代旧县。
海宁令,孙权时分割歙地置休

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称海宁。开始分割歙地设置诸县时,又曾分置黎

县,大明八年,并⼊海宁。
黟令,汉代旧县。
南徐州刺史,晋代永嘉大

的时候,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以及徐州的淮北流民,都相率渡过淮河,也有渡过长江停留在晋陵郡境內的。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将滞留在淮南的流民迁徙到江南晋陵郡各县,并替那些迁到江南和留在江北的人暂借地建立侨郡侨县来加以管理.徐、兖二州本来治理江北,在江北又暂借地置幽、冀、青、并四州。安帝义熙七年,才开始将徐州在淮北的部分称为北徐州,淮南的部分仍然称徐州。后来又将幽州、冀州合并到徐州,将青州、并州合并到兖州。武帝永初二年,将徐州称为南徐州,而将在淮北的北徐州衹称为徐州。文帝元嘉八年,又以江北地区称南兖州,江南地区称南徐州,治所在京口,分割扬州的晋陵、兖州的九个借地设置的郡中在江南的部分归属于南徐州,所以南徐州兼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的郡县。《永初二年郡国志》又载有南沛、南下邳、广乎、广陵、盱眙、钟离、海陵、山

八郡。南沛、广陵、海陵、山

、盱眙、钟离割属于南兖州,南下邳合并于南彭城,广乎并⼊南泰山。现在南徐州领有十七郡,六十三县。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人口四十二万零六百四十。距京都⽔路有二百四十里,陆路有二百里。
南东海太守,东海郡另见。晋元帝初年,分割吴郡海虞县的北部地区设置束海郡,设立郯、朐、利城三县,而将祝其、襄贲等县的治所设在曲阿县。穆帝永和年间,东海郡移出京口,郯、朐、利城三县的治所也都设在京口。文帝元嘉八年设置南徐州,以束海作为南徐州管理下的郡,以丹徒作为束海郡的属县。郯县和利城都有了管辖的实际领土。《永初郡国志》有襄贲、另见。祝其、厚丘、都是汉代旧名。西隰何氏《志》说是东晋所置。四县,文帝元嘉十二年,撤厚丘将它并⼊襄贲县。何氏《志》、徐氏《志》都不载厚丘,其余都与《永初郡国志》相同。襄贲、祝其、西隰,都是徐氏《志》写成后所撤销的。东海郡领有六县。户五千三百四十二,人口三万三千六百五十八。
郯令,漠代旧名。文帝元嘉八年,分割丹徒的岘西作为郯县的辖境。
丹徒令,原本属于晋陵,古代名朱方,后来又名⾕

,秦改称丹徒。孙权嘉禾三年,改名武进。晋武帝太康三年,恢复称丹徒。
武进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丹徒、曲阿而设置。
毗陵令,宋孝武帝大明末年,一度属于东迤郡。
朐令,漠代旧名。东晋时借地重置。宋孝武帝时,分割郯县西界为它的辖土。
利城令,漠代旧名。东晋时借地重置。宋文帝时,县与束海郡都有实际属土。
南琅

太守,琅

郡另见。晋混

时,琅

国人跟随置元童过辽的人有一千多户,左兴三年设置怀擅昼。旦

虽然有退

国相但并无王国实际领有的土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琅

郡,镇守在江乘县的渣洲金继,请求割及鳗的逊设置琅

郡,又分割丝垂壁的部分土地设立临。《永初郡国志》有

都、前汉属城

,后汉、《晋太康地志》属琅

.费、即丘都另见。三县,并且分割临沂及建康作为三县的土地。费县治理宮城的北部。元嘉八年,撤销即丘县,将它并⼊

都。十五年,撤费县。将它并⼊建康与临沂。孝武帝大明五年,撤销

都,将它并⼊临沂。现在领二县。产二千七百八十九,人口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七。距南徐州⽔路有二百里,陆路一百里。距京都⽔路有一百六十里。
临沂令,汉代旧名。前汉时属于束海,后汉和晋代属琅

。
江乘令,汉代旧县。本来属于丹

,东吴时撤县为典农都尉。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江乘县。
晋陵太守,东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撤典农校尉,设置毗陵郡,治所在丹徒,后来又将治所迁回毗陵。东海王刘越的世子名毗,而束海国从前的食邑就在毗陵,永嘉五年,元帝将毗陵改为晋陵。才将治所从毗陵迁移到丹徒。太兴初年,晋匿郡和丹徒县的治所都在京口,郗鉴又将治所迁回丹徒,安帝义熙九年,又迁回晋陵。原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一度改属南徐。领六县。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人口八万零一百一十三。距南徐州⽔路有一百七十五里,陆路同。距京都⽔路有四百里,陆路同。
晋陵令,原名延陵,汉代改名毗陵,后来县与郡都改为晋陵。
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曲阿的延陵而设置延陵乡。
无锡令,汉代旧县。东吴时撤销,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南沙令,原本是东吴的司盐都尉公署所在地。东吴时名沙中。东吴被平定后,设置暨

县时将主蝗割属暨屡。晋成帝咸康七年,撤销盐署,设置南沙县。
曲阿令,原名云

,秦始皇时改为曲阿。东吴嘉禾三年,恢复称云

。晋武帝太康二年又改称曲阿。
暨腿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割无锡、毗陵而设置。
义兴太守,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割吴兴的

羡、丹

的永世而设置。永世不久还又划归丹

。本来属于扬州,明帝泰始四年,一度属南徐州。领有五县。产一万三千四百九十六,人口八万九千五百二十五。距南徐州⽔路有四百里,陆路相同。距京都⽔路有四百九十里,陆路相同。

羡令,漠代旧县。
临津令,从前属

羡,设立义兴郡时立独成县。
义乡令,从前属长城、

羡,设置义兴郡时分出立独成县。
国山令,从前属

羡,设置义兴郡时分出立独成县。
绥安令,武帝永初三年,划分宣城的广德、吴兴的故鄣、长城及

羡、义乡五县的部分土地而设置。
南兰陵太守,兰陵郡另见。领有二县。户一千五百九十三,人口一万零六百三十四。
兰陵令。(另见)
承令(另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合乡县并⼊承县。《永初郡国志》、何、徐氏《志》都不载合乡县。
南东莞太守,东莞郡另见。《永初郡国志》又有盖县。另见。领三县。户一千四百二十四,人口九千八百五十四。
莒令。(另见) 东莞令(另见),文帝元嘉十二年,以盖县并⼊东莞县。
姑幕令,汉代旧名。
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设置。光武帝将它并⼊东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又分割临淮的旧地设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又分出下邳的淮南置临淮郡,治所在盱眙。江东时借地设侨郡。《永初郡国志》又有盱眙县,何氏《志》、徐氏《志》无盱眙。领有七县。户三千七百一十一,人口二万二千八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汉时属东海,后汉时晋伐时属于广陵。


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建制。
凌令,前汉时属泗⽔,后汉时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又恢复设置,仍属广陵。
淮浦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陵。
淮

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陵。
东

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广陵,《晋太康地志》载属临淮。
长乐令,本来是长乐郡(另见)。后合并成昼长安郡。
淮陵太守,原本是淮陵县,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时属临淮,惠帝永宁元年,将它改为淮陵国。《永初郡国志》又有下相、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载属临淮。广

(广

,汉⾼祖立为燕国,昭帝时更名,光武省并上⾕,和帝永元八年恢复。魏、晋时称为燕国。前汉时属广

县,后汉时无,晋复有此也)。二县。现在领有三县。户一千九百零五,人口一万零六百三十。
司吾令,前汉时属东海,后汉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记载属临淮。后废帝元徽五年五月,改名为梱捂,顺帝升明元年恢复旧名。
徐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工邳,《晋太康地志》中属临淮。

乐令,汉代旧名,本来属辽西。文帝元嘉十三年,将工扭并⼊

乐。
南彭城太守(彭城郡另见),江左时借地重置。晋明帝又设置南下邳郡,成帝又设南沛郡。文帝元嘉年间,划分出南沛郡部分地区置北沛郡,归属于南兖州,而南沛郡仍属南徐州。孝武帝大明四年,将南沛郡、北沛郡一起合并到南彭城。领有十二县。户一万一千七百五十八,人口六万八千一百六十三。
吕令。另见。
武原令,汉代旧名。
傅

令,汉代旧名。
蕃令,另见。刘宋起兵之初,撤销军户设置遂诚县,武帝永初元年,恢复蕃县旧称。
薛令,另见。刘宋起兵之初,撤销军户而置建熙县,永初元年,恢复薛县旧名。
开

令,前汉时属束海,章帝建初五年归属琅

。晋代借地重置,仍归属琅

,安帝时一度属彭城。
杼秋令,汉代旧名。
汶令,前汉时属于梁,后漠、晋时属沛。
下邳令,另见。原先属南下邳。
北浚令,原先属南下邳,两汉时无此县,《晋太康地志》记载属下邳,原先名浚县。但广陵郡旧有浚县,晋武帝太康二年,因下邳的凌县并非旧地却同名,便将下邳的浚县改为北凌县。
僮令(另见),原本属南下邳。南下邳原有良城县,另见。文帝元嘉十二年并⼊僮县。
南清河太守(清河郡别见),领四县。户一千八百四十九,人口七千四百零四。
清河令。(别见)
东武城令。(别见)
绎幕令。(别见)
贝丘令。(别见)
南⾼平太守(⾼平郡别见),《永初郡国志》又载有钜野、昌邑二县(都是汉代旧名)。现在领有三县。户一千七百一十八,人口九千七百三十一。
金乡令。(别见)
湖陆令,前漠时称为湖陵,汉章帝时改为如今的县名。
⾼平令。(别见),文帝元嘉十八年,将钜野县并⼊⾼平。
南平昌太守(平昌郡另见),领四县。户二千一百七十八,人口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一。
安丘令。(别见)
新乐令,两汉时无此县,魏国分割平原为乐陵郡,属冀州,而新乐县属于该郡。柬晋时曾设立乐陵郡及诸县,后来撤销,将新乐县划归南平旦。
东武令。另见。
⾼密令,另见。东晋立⾼密国,后来成为南⾼密郡。文帝元嘉十八年,降为⾼密县,属于南平昌。
南济

太守,两汉和晋代属兖州,前汉初年属于梁国,景帝中六年,从中划出济

国,宣帝甘匿二年,改名为定陶国,后来恢复济

的名称。《永初郡国志》又载有句

、定陶二县。都是汉代的旧名。现在领四县。户一千六百五十五,人口八⼲一百九十三。
越达令。另见。
冤句令,汉代旧名。
单⽗令,前汉时属于山

。
城

令,汉代旧名。
南濮

太守,原本是东郡,属于兗州,晋武帝咸宁二年,将它封给皇子司马允,因为东”不可以用作国名,而东郡有濮

县,所以称濮

国。濮

,是汉代的旧名。改封到淮南后,濮

国又恢复称东郡。赵王伦抡篡位后,废皇太孙司马臧为濮

王,不久,濮

王又被废,而郡名却不再改变。《永初郡国志》又有鄄城。二汉时属于济

,《晋太康地志》中属于濮

。现在领有二县。户二千零二十六,人口八千二百三十九。
廪丘令,并选及《晋太康地志》有廪丘县,后汉无。文帝元嘉十二年,将鄄城并⼊廪丘。
榆次令,汉代旧名,到晋代时属太原。
南泰山太守,泰山郡另见。《永初郡国志》有广平,汉武帝征和二年,立为平⼲国。宣帝五凤二年,改名为广平。光武帝建武十三年,撤销并⼊钜鹿。魏时又分钜鹿、魏郡恢复为广平。束晋借地重立为侨郡,晋成帝咸康四年撤销,后来又恢复。治所寄托在丹徒,领有广平、易

、易

,两汉时属于赵,《晋太康地志》属于广平。曲周前汉时属于广平,称作曲周。后汉时属钜鹿。《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平,称为曲梁。三县。文帝元嘉十八年,撤广⼲郡为广平县,归属于南泰山。现领有三县。户二千四百九十九,人口一万三千六百。
南城令。另见。
武

令。另见。
广平令,前汉时属于广平,后汉时属于钜鹿,《晋太康地志》记载属广平。
济

太守,晋惠帝分割陈留设济

国。领有二县。户一千二百三十二,人口八千一百九十二。
考城令,前汉时称为甾,属于梁国,章帝时改名为考城,属于陈留。《晋太康地志》未记载。
鄄城令。另见。
南鲁郡太守,鲁郡另见。又有樊县。前汉时属东平,后汉《晋太康地志》均属于任城。现领有二县。户一千二百一十一,人口六千八百一十八。
鲁令。另见。
西安令,汉代旧名,原本属于齐郡。齐郡在江侨南渡后借地重立为侨郡,后来撤销,设立西安。文帝元嘉十八年,将樊并⼊西安。《永初郡国志》无西安县。
徐州刺史,后汉时治所在东海郯县,魏、晋、宋时期治所在彭城。明帝时,淮北被敌寇占领,于是暂借地重立徐州,治所在钟离。泰豫元年,治所移到东海跑历。后废帝元徽元年,分割南兖州的钟离、豫州的马头,又分割秦郡的顿丘、梁郡的⾕

、历

的郑,设立新昌郡,又设置徐州,治所仍迁回钟离。现在先列出徐州旧领有的各郡在前,将新分割的各郡附在后面。原先领有十二郡,三十四县。户二万三千四百八十五,人口十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七。现在领有三郡,九县。彭城距京都⽔路有一千三百六十里,陆路有一千里。
彭城太守,汉⾼帝时立为楚国,宣帝地节元年,改为彭城郡,⻩龙元年,又改为楚国,章帝时又改回为彭城郡。领有五县。户八千六百二十七,人口四万一千二百三十一。
彭城令,汉代的旧县。
吕令,汉代的旧县。
蕃令,汉代的旧县,属于鲁。晋惠帝元康时期改隶彭城。蕃读音为⽪。因汉末太傅陈蕃之子陈逸曾任鲁相,故改读音。
薛令,汉代的旧县,属于鲁。晋惠帝元康时期改属彭城。
留令,汉代的旧县。
沛郡太守,秦时为泗⽔郡,汉⾼租时改名。原属豫州,江左时改划配鱼出。领有三县。户五千二百零九,人口二万五千一百七十。距徐州陆路有六十里。距京都有一千里。
萧令,漠代的旧县。
相令,汉代的旧县。
沛令,汉代的旧县。
下邳太守,前汉时本为临淮郡,武帝设立,明帝时改为下邳。晋武帝分割下邳的淮南为临淮,而下邳的建制仍同以前一样。领有三县。户三千零九十九,人口一万六千零八十八。距徐州⽔路有二百里,陆路有一百八十里。距京都⽔路有一千一百六十里,陆路八百里。
下邳令令,前汉时属东海郡,后汉时、《晋太康地志》记载均属于下邳郡。
良成令,前汉时属于东海郡,后汉时、《晋太康地志》记载均属下邳郡。
僮令,前汉时属于临淮,后汉时、《晋太康地志》记载均属下邳。
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割东海郡的一部分而设置。领有三县。户三千一百六十四,人口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七。距徐州陆路有二百里。距京都⽔路有一千六百里,陆路有一千三百里。
昌虑令,为汉代的旧县。
承令,汉代的旧县。
合乡令,含代的旧县。
东海太守,秦代为郯郡,汉⾼帝时改为东海。宋明帝失去淮北后,在赣榆县借地侨立青州。泰始七年,又设置束海县,隶属于束海郡,又分割赣榆县设置郁县,建立了西海郡,让它们都隶属于侨立的青州。现领有二县。户二千四百一十一,人口一万三千九百四十一。距州治⽔路有一千里,陆路八百里。距京都⽔路有一千里,陆路有六百七十里。
襄贲令,汉代的旧县。
赣榆令,前汉时属于琅

,后汉时隶属东海。魏时撤销,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东莞太守,晋武帝泰始元年,分割琅

而设置。咸宁三年,又合并到琅

郡,太康十年又恢复设置。领有三县。户八百八十七,人口七⼲三百二十。距州治陆路有七百里。距京都⽔路有二千里,陆路有一千四百里。
莒令,前汉时属于城

,后汉时隶属琅

。孝武帝大明五年将县令改为县长。
诸令,前汉时隶属于城

,后汉时隶属琅

,《晋太康地志》载属城

。
东莞令,汉代旧县。
东安太守,东安是旧县名,前汉时隶属城

,后汉时隶属琅

,《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东莞,晋惠帝时分割塞差而设立。领有三县。户一千二百八十五,人口一万零七百五十五。距州治陆路有七百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三百里。
盖令,前汉时隶属琅

,后汉时隶属太山,《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乐安。孝武大明五年改县令为县长。
新泰令,魏国时设立,隶属于泰山。
发⼲令,汉代旧名,隶属东郡,《晋太康地志》上无记载。东晋时配属束安郡。
琅

太守,秦代设置。领有二县。户一千八百一十八,人口八千二百四十三。距州治陆路有四百里。距京都⽔路有一千五百里。陆路有一千一百里。
费令,前汉时隶属东海,后汉时隶属泰山,《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琅

。
即丘令,前汉时隶属东海,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均隶属琅

。
淮

太守,晋安帝义熙年问将流寓侨郡的士民并⼊当地时设立。领有四县。户二⼲八百五十五,人口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三。距州治⽔路有六百里,陆路五百里。距京都⽔路有七百里,陆路有五百五十里。
角城令,晋安帝义熙年间将流寓侨郡县的士民并⼊当地时设立。
晋宁令,原先隶属济岷,渡江流亡侨居百姓聚集而配属淮

。
宿预令,晋安帝时设立。
上

令,原先是为流亡寄居百姓在当地设立的侨郡,撤销后配属淮

。

平太守,

平原本是县名,隶属东郡。魏国分东郡与魏郡为

平郡。原先隶属司州,为流寓百姓设郡后配属。《永初郡国志》又记载有廪丘县。另置。现在领有三县。户一千七百二十五,人口一万三千三百三十。
馆陶令,汉代旧名。

平令,汉代旧名。
濮

令,原先是为流寓百姓设立的侨郡,撤销后配属

平郡。
济

太守,汉景帝时设立,隶属兖州。束晋时该郡百姓流亡寄居徐州,因而分割徐州地侨立辽渣郡。领三县。户二千三百零五,人口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八。
睢陵令,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时属下邳。孝武大明元年改属。
定陶令,汉代旧名。孝武帝大明五年改县令为县长。
顿丘令,隶属顿丘,东晋时割配济

。
北济

太守,孝武帝孝建元年升立。领有三县。户九百二十七,人口三千八百一十。
城武令,前漠时隶属山

,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济

。
丰令,汉代旧名,隶属沛郡。孝武帝大明元年恢复设置。
离狐令,前汉时隶属束郡,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济

。
钟离太守,原本隶属南兖州,晋安帝时从南兖州分出而设置。案卷记载汉代的九江郡、晋代的淮南郡有钟离县,就是该地。领有三县。户三千二百七十二,人口一万七千八百三十二。距京都陆路有六百二十里,⽔路有一千零三十里。
燕县令,另见。原先隶属东燕。东晋设侨县安置流亡寄居的士民时配属钟离。
朝歌令,原本隶属河內郡,晋武帝分割河內设置汲郡,朝歌又隶属汲郡。东晋设侨县时配属钟墼。
乐平令,前汉时名清,隶属东郡,章帝时改称乐平,《晋太康地志》无记载。束晋设侨县时配属钟离。
马头太守,隶属南豫州,是原先淮南当涂题的地方,晋安帝时设立,因山体形似马头而得名。领三县。户一千三百三十二,人口一万二千三百一十。距京都⽔路有一千七百五十里,陆路有六百七十里。
虞县令,汉代旧名,隶属梁郡。安置流亡寄居在此的士民时配属马头。
零县令,晋安帝时设立。
济

令,原先隶属济

。安置流亡寄居在此的士民时配属马头。
新昌太守,后废帝元徽元年设立。
顿丘令,二汉时隶属东郡,魏国时隶属

平,晋武帝泰始二年,分割淮

设置顿丘郡,顿丘逊又隶属于焉。江左时安置流亡寄居于此的士民时又设立,隶属秦郡。原先有沛县,元台八年时并⼊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改属。
⾕

令,前汉时无此县,后汉、晋代隶属于梁。《永初郡国志》及何氏《志》、徐氏《志》都记载隶属南梁。后废帝元徽元年改属新昌。
酂令,汉代隶属沛,晋优隶属谯。文帝元嘉八年,自南谯改属历

,后废帝元徽元年改属新昌。
南兖州刺史,中原战

时,北方州郡流民多南渡,晋成帝设立亩蛮业,治所附设在塞旦。当时又设置南青州和并州,武帝永初元年,省并南兖州。文帝元嘉八年,才分割江淮间的土地作为南兖州的辖境,治所在广陵。《永初郡国志》中记载南兖州领有十四郡。其南中⾼平、南平旦、南济

、南濮

、南泰山、济

、南鲁山郡,如今都隶属徐州。又有东燕郡,江左时分割选屋而设立的,领有燕县、前汉时称南燕,后汉称恋,都隶属东郡。《太康地志》载属濮

。⽩马、平昌、考城共四县。文帝元嘉十八年,撤销考城将它并⼊游瑟。十九年,又撤销东燕郡将它改为东燕县,隶属南濮

,后来又撤销东燕县。南东平郡领范、蛇丘、历城共三县。⾼密郡领有淳于、黔陬、营陵、夷安共四县。南齐郡领有安西、临菑共二县。南平原郡领有平原、⾼唐、茌平都另见。共三县。济岷郡江左设立。领有营城、晋宁江左设立。共二县。雁门郡汉代旧郡。领有楼烦(别见)。

馆(前汉作“观”,后汉、晋作“馆” 广武(前汉隶属太原,后汉及《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雁门。崞、马邑都是汉代旧名。共五县。以上七郡二十三县,都撤并到南徐州。何

《志》所记载的各侨郡侨县又有钟离、雁门、平原、东平、北沛五郡。钟离郡现在隶属徐州。雁门郡领有楼烦、

馆、广武三县。平原有茌平、临菑、营城、平原四县。东平领范、朝

、历城三县。北沛郡领有符离、萧、相、沛四县。符离是汉旧县。其余三县另见。共十四县。《起居注》记载,元嘉十一年,将南兖州束平郡的⼲陆并⼊范,寿张并朝

,平原的济岷、晋宁并⼊营城,在此之前已降边岖登为县。⾼唐并⼊茌平。按以上五县都是五台十一年所撤并,那么平陆、寿张应在《永初郡国志》上有记载,但《永初郡国志》上却无此二县,不知什么缘故。徐氏《志》有南东平郡,领有范、朝

、历城、楼烦、

观、广武、茌乎、营城、临苗、平原十县,那就是雁门郡和平原郡都已经并⼊束平郡了。孝武帝大明五年,将束平郡并⼊广陵。宋代又暂借地重置新平、北淮

、北济

、北下邳、东莞五郡。元嘉二十八年,南兖州治所迁到盱眙。三十年,撤南兖州将它并⼊南徐州,后来又恢复南兖蛆建制,治所也迁回卢堕。f巡《志》记载直室州领有九郡三十九县。户三万一千一百一十五,人口十五万九千三百六十二。宋末南兖州领有十一郡四十四县。距京都⽔路有二百五十里,陆路有一百八十里。
广陵太守,汉⾼帝六年设立,隶属荆国,十一年,改隶吴国,景帝四年,改名江都国,武帝元狩三年,改名为广陵。原先隶属徐州。晋武帝太康三年,治所在淮

故城,后来设在


,


别见。江左时治所在广陵。《永初郡国志》上贿舆、前汉时隶属临淮,后汉撤销临淮改广陵,文帝元嘉十三年并⼊江都。肥如、潞、真定、新市五县。都是二汉时的旧名。肥如隶属辽西,潞隶属上

,真定在前汉时隶属真定,后汉撤销真室巫将真室瑟改隶常山,晋伐也隶属常山。新市在二汉、晋伐都隶属中山。《永初郡国志》上说以上四县原本隶属辽西,那就是说置末时迄酉侨郡已撤销而并⼊广陵了。晋尽《志》有肥如、新市,徐《志》的记载和今天的建制相同。现在领有四县。户七千七百四十四。人口四万五千六百一十三。
广陵令,汉代旧县。
海陵令,前汉时隶临淮,后汉和晋隶属广陵,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邮令,汉代旧县。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元年恢复设置。
江都令,汉代旧县。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六年复设。东晋时又撤销建制并⼊舆,元嘉十三年恢复建制并⼊江都。
海陵太守,晋安帝时分割广陵郡而设置。《永初郡国志》记载隶属徐州。领六县。户三千六百二十六,人口二万一千六百六十。距州治⽔路有一百三十里,陆路相同。距京都⽔路有三百九十里,陆路相同。
建陵令,晋安帝时设置。
临江令,晋安帝时设置。
如皋令,晋安帝时设置。
宁海令,晋安帝时设置。
蒲涛令,晋安帝时设置。
临泽令,明帝泰豫元年设置。
海陵太守,晋安帝年间将流亡寄居在当地的士民改为合并管理时分割广陵而设置。《永初郡国志》记载隶属徐州。领有四县。户二千八百一十四,人口二万二千四百七十。距州治⽔路有三百里,陆路相同。距京都⽔路有五百里,陆路相同。
山

令,在


县境內,地名山屋,同区郡一起设置。
盐城令,原先叫盐渎,前汉时属临淮,后汉、晋垡隶属广陵,三国时废置,晋武帝太康二年恢复设立。晋安帝时改称盐城。
东城令,晋安帝时设置。
左乡令,晋安帝时设置。
盱眙太守,盱眙原本是县名,前汉时隶属临淮,后汉时隶下邳,晋隶属临淮,晋安帝时分割而设置盱眙郡。领有五县。户一千五百一十八,人口六千八百二十五。距州治⽔路有四百九十里,陆路二百零九里。距京都⽔路有七百里,陆路有五百里。
考城令。另见。

城令,晋安帝时设置。 直渎令,晋安帝时设置。 信都令,信都虽然是汉代旧名,此地却不是是非之地。地在河北。此为宋末设置。
睢陵令,前汉时隶属临淮,后汉时隶属下邳,《晋太康地志》无记载。宋末设置。
秦郡太守,晋武帝分割扶风设置秦国,中原大

,百姓南迁,寄居于堂邑。堂邑原本为县,前漠时隶属临淮,后汉时隶属广陵,晋代又隶属临淮,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割临淮的淮陵置堂邑郡,安帝时改堂邑为秦郡。《永初郡国志》记载隶属豫州,元嘉八年改隶南兖州。《永初郡国志》又载秦郡领临涂、晋代、宋代设立。平丘、漠代旧县,隶属陈留,《晋太康地志》中未记载。外⻩、汉代旧名,隶属陈留。沛、雍丘、浚仪、顿丘另见。共七县。何氏《志》无雍丘、外⻩、平丘、沛四县,徐氏《志》又不载浚仪。元嘉八年,将沛县并⼊顿丘。后废帝元徽元年,分割顿丘隶属于新昌。秦郡领有四县。户三千三百三十三,人口一万五千二百九十六。距州治⽔路有二百四十一里,陆路一百八十里。距京都⽔路一百五十里,陆路一百四十里。
秦令,本来隶属秦国,安置流亡寄居的百姓时设立。文帝元嘉八年,将临涂并⼊秦,将处茎并⼊逡堡。孝武孝建元年,将浚仪并⼊豢县。
义成令,江左时设立。
尉氏令,汉代旧名,属于陈留。文帝元嘉八年,将平丘并⼊尉氏。
怀德令,孝武大明五年设立。又将历

的乌江和并此共二县,设立临江郡。前废帝永光元年,撤销临江郡。怀德就在原郡治所在地,乌江还本也。
南沛太守,沛郡另见。何一区《志》上说,北沛新设立。徐《志》说是南沛。《永初郡国志》上又载符离、洨(别见)、竹邑(前汉时名竹。李奇说,就是今天的邑。后汉时名竹邑。到晋都隶属于沛。杼秋(前汉时隶于梁,后汉、;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迹。四县。杼秋治所在无锡,其余各县治所在广陵。文帝元嘉墓十二年,将北沛郡的竹邑并⼊杼秋,何《志》、徐《志》都未记载此二县,原因不详。《起居注》载,孝武大明五年,分割广陵立沛郡,治所在肥如县噬。但当时并无肥如县,可能是肥如旧县所在地。两汉、《晋太康地志》都没有肥如县。沛郡应当是大明五年以前撤销的,到大明五年又设立起来。现在领三县。户一千一百零九,人口一万二千九百七十。
萧县令。另见。
相县令。另见。
沛县令。另见。
新平太守,明帝泰始七年设立。
江

令,与新平郡同时设立。
海安令,与新平郡同时设立。
北淮

太守,宋末设立的侨郡。
晋宁令。另见。
宿预令。另见。
角城令。另见。
北济

太守,济

郡别见。宋丢失淮北桥后设立的侨郡。
广平令,前汉时临淮有广平县,后汉以后未设立。
定陶令。另见。

平令。另见。
上

令。另见。
冤句令。另见。
馆陶令。另见。
北下邳太守,脚另见。塞丢失2眦后设立的侨郡。
僮县令。另见。
下邳令。另见。
宁城令。另见。
东莞太守,东莞郡另见。宋丢失淮北后设立的侨县。
莒县令。另见。
诸县令。另见。
东莞令。另见。
柏人令,汉代旧名,隶属赵国。宋丢失淮北后设立的侨县。
兗州刺史,后汉时治所在山

郡昌邑县,魏、晋时期治所在廪丘,武帝平定河南,治所改在滑台,文帝元嘉十三年,治所在邹山,后又借治彭城。二十年,撤销兖州,将兖州各郡分属徐州、冀州。三十年六月又恢复兖州,治所在瑕丘。两汉时山

郡有瑕丘县。《永初郡国志》载有束郡、陈留、濮

三郡,而没有

⼲郡。束郡领有⽩马、另见。凉城、两汉时束郡有聊城县,《晋太康地志》无记载,可能就是凉城。东燕另见。三县。陈留郡领有酸枣、汉代旧县。小⻩、雍丘、⽩马、襄邑、尉氏六县。郡、县都另见。濮

郡领有濮

、廪丘都另见。二县。宋末丢失淮北,暂借地重置兖州,治所借设在淮

。淮

另见。兖州领有六郡,三十一县。户二万九千三百四十。人口十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
泰山太守,汉⾼帝时设立。《永初郡国志》又有山茌(另见)、莱芜(汉代旧名)、太原(本为郡,后立为侨县)三县,而无钜平县。现领有八县。户八⼲一百七十七,人口四万五千五百八十一。距州治陆路有八百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八百里。
奉⾼令,汉代旧县。
钜平令,汉代旧县。
赢令,汉代旧县。
牟令,汉代旧县。
南城令,前汉时隶属东海,后汉、晋伐隶属泰山。
武

令,汉代旧县。
梁⽗令,汉代旧县。
博令,汉代旧县。
⾼平太守,原先为梁国,汉景帝中六年,分割为山

国,武帝建元五年改为山

郡,晋武帝泰始元年改名。《永初郡国志》与徐氏《志》又都有任城县,前汉时隶属东平郡,章帝元和元年,分割东平设任任城,又属焉。晋置丛也任城。江左撤幽设幽。后来撤销。现在领有六县。产六千三百五十八,人口二万一千一百一十二。距州治陆路有二百二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三百三十里。宋明帝泰始五年,在淮南当涂县境內设立⾼平侨郡,领有⾼平、金乡二县。当年又设睢陵县。
⾼平令,前汉时名稿县,章帝时改名。
方与令,汉代旧县。
金乡令,前汉时无,后汉、晋有。
钜野令,汉代旧县。
平

令,汉代旧县称做南平

。
亢⽗令,汉代旧县。原隶属任城。
鲁郡太守,秦代名薛郡,汉⾼后时改名。原本隶属涂丛,光亘游时改属鱼出,塞置时隶属兖州。领有六县。户四千六百三十一,人El二万八千三百零七。距州治陆路有三百五十里。距京都陆路有一千一百里。
邹令,汉代旧县。
汶

令,汉代旧县。
鲁令,汉代旧县。

平令,孝武大明元年设立。
新

令,孝武大明年问设立。
卞令,明帝泰始二年设立。
东平太守,汉景帝分割梁国设济东国,宣帝时改为东平郡。领有五县。户四千一百五十九,人口一万七千二百九十五。距州治⽔路有五百里,陆路同。距京都⽔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四百里。宋末又在淮

设束平侨郡。
无盐令,汉代旧县。
平陆令,汉代旧县。
须昌令,前汉时隶属东郡,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东平。
寿昌令,舂秋时称作曰良,前汉时名寿良,隶属东郡,光武帝时改称寿张,隶属东平。
范令,汉代旧县。四县都治于郡下。

平太守,魏时分割魏郡而设立。文帝元嘉年间,流亡的难民来此寓居,后来撤销,孝武大明元年恢复设立。领有五县。户二千八百五十七,人口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馆陶令,汉代旧县。治所寄设在无盐。
乐平令,魏立,隶属

平。后汉东郡时曲有乐平县,不是这个地方。治所寄设在下平陆。
元城令,漠代旧名。治所借设在无盐。
乎原令,另见。孝武帝大明年间设置。
顿丘令,另见。孝武帝大明年间设置。
济北太守,汉和帝永元二年,分割泰山郡而设置。《永初郡国志》载有临邑、两汉时隶属东璺,《晋太康地志》记载属济北。束阿两汉时隶属束型,晋伐未设置。二县,耋武帝大明元年撤销,应在{巫《志》上有记载而却没有记载,不知是什么原因.领有三县。户三千一百五十八。人口一万七千零三。距州治陆路有七百里。距京都⽔路有二千里,陆路一千五百里。宋末又在淮

设立济北侨郡。
蛇丘令,前汉时隶属泰山,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济北郡。
卢令,前汉时隶属泰山,后汉、《晋太康地志》隶属济北郡。
⾕城令,前汉时未设立,后汉时隶属东郡,《晋太康地志》记载隶属济北郡。
m.BAqIxS.cc